和大师的们的思想碰撞 登录 注册
加入支持让我们有继续维护的动力!会员畅享查看所有预告 立即购买

4月12日 李勃兴:共情行为的性别差异及神经机制


来源:
学校官网

收录时间:
2024-04-02 16:48:44

时间:

地点:

报告人:

学校:
-/-

关键词:

简介:

-/- 99
活动主题:生命科学学院 学术报告 | 共情行为的性别差异及神经机制 主讲人:李勃兴 开始时间:2024-04-12 10:00:00 举行地点:普陀校区脑所一楼会议室 主办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活动名称:生命科学学院 学术报告 | 共情行为的性别差异及神经机制 活动系列:校级系列学术报告(自然科学类-国内外正教授) 主办单位:教学科研机构-生命科学学院 举办时间:2024-04-12 10:00 ~ 2024-04-12 11:30 合办、承办、协办单位: - 线下举办地点:脑所一楼会议室 线上会议会议号、密码(如有): - 报告人简介:李勃兴博士,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千、优青、“珠江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李勃兴教授本科毕业于原第一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后师从高天明教授获得神经生物学硕士及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7年在美国纽约大学Richard W. Tsien教授实验室完成博士后培训。李勃兴教授课题组致力于揭示认知和情感等高级神经功能的编码机制,并探索孤独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方向包括:1)离子通道及下游信号通路在认知功能中的作用;2)孤独症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机制;3)神经科学新技术开发。研究成果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于Cell、Science、Neuron、Nature Neuroscience等杂志。 报告内容介绍:共情,作为一种能够理解并共享他人感受的能力,是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共情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但神经机制并不清楚。我们采用小鼠目睹同伴疼痛后表现出共情行为的研究范式,解析了共情行为性别差异的神经环路和分子机制。雌性小鼠和雄性小鼠对同伴的痛苦分别表现出社交趋近行为和自我梳理行为,即小鼠的共情行为反应具有性别差异。在神经环路机制方面,梨状皮层→前边缘皮层环路介导雌鼠的共情性社交趋近行为,而梨状皮层→内侧杏仁核环路介导雄鼠的共情性自我梳理行为。利用转录组测序,我们鉴定了这两条神经环路的兴奋性投射神经元在基因表达模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解释神经活动和小鼠行为的性别差异现象。

购买下会员支持下吧...用爱发电已经很久了 立即购买

更多讲座报告

邮件提醒 短信提醒

本文节选自学校官网,仅提供聚合查看,所有立场、观点等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