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支持让我们有继续维护的动力!会员畅享查看所有预告
立即购买
关于举行华南理工大学“海外优青论坛”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分论坛的通知
- 来源:
- 学校官网
- 收录时间:
- 2023-12-25 11:18:17
- 时间:
- 地点:
- 报告人:
- 学校:
- -/-
- 关键词:
- 简介:
- -/- 144
广大师生:华南理工大学“海外优青论坛”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分论坛,旨在面向全球邀请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才俊,围绕生物医学相关学科国际科学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以及行业产业的技术问题等展开探讨和交流。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启迪、开拓视野,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一、论坛时间与地点时间:2023年12月22日(星期五)9:00地点: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C1a-316二、论坛议程日期时间事项或议程12月22日(星期五)9:00—11:00(每位报告30分钟)主持人:熊梦华题目一:光声皮肤成像系统与临床应用报告人:何海龙博士,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题目二:基于磷脂的细胞仿生体系构建及其在生物物理学和功能材料设计中的应用报告人:李庆川博士,香港大学题目三:凝聚体微米反应器的设计及其在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报告人:莫健斌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题目四:相分离聚合物液滴及其在核酸反应中的应用报告人:郭伟博士,香港大学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年12月20日 附件: 1.光声皮肤成像系统与临床应用(何海龙博士,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 内容摘要:光声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是一种非侵入式和非电离式的新型生物成像技术。它结合了光学成像和超声成像的优点,利用短脉冲激光在生物组织中引起的光声效应产生超声波信号,能够突破纯光学成像技术在成像深度和空间分辨率上的限制,进而实现对深层组织进行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学对比度成像。近年来,光声成像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肿瘤诊断、神经科学、心血管病学等。本次报告将介绍报告人近年来在医用光声成像系统核心器件研制、仪器技术创新以及临床应用转化方面的工作,包括:研制了高分辨率和大组织穿透深度的人体光声皮肤成像仪,实现对人体皮肤高分辨率三维光声结构成像;针对临床诊疗迫切需求,开展了包括人体黑色素肿瘤无创诊断和糖尿病皮肤血管病变监测等临床研究。 报告人简介:何海龙,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转化医学中心研究课题组组长,博士毕业于慕尼黑工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师从国际生物光子学领域知名学者Vasilis Ntziachristos教授。主要从事医用光声成像仪器开发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发表SCI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Light Science&Appl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等国际光学/医学影像领域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德国和欧盟创新基金项目,参与研制的光声成像仪器成果已实现商业转化。 2.基于磷脂的细胞仿生体系构建及其在生物物理学和功能材料设计中的应用(李庆川博士,香港大学) 内容摘要:自下而上合成生物学致力于通过简单化学体系组装细胞仿生材料,为目前国际前沿领域之一,对于了解细胞起源和工作机制以及构建智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磷脂是细胞膜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因而常被用来构建细胞仿生体系以用于生物物理学研究和生物医疗。本报告主要集中于基于磷脂的仿生体系的构建。首先介绍基于磷脂的囊泡结构或其组装体阵列的构建。随后展示特殊形貌磷脂组装体的形成和与其相关的智能材料构建。最后,介绍将磷脂自组装和液液相分离结合复合仿生液滴的构建,并基于此开发了一个可应用于脂质体加工和改造的平台。该平台可赋予脂质体极限微生物的特点,即使其可在极限pH值、盐浓度和渗透压下稳定并发挥功能,有望应用于生物医疗应用中脂质体或细胞外泌体的加工。 报告人简介:李庆川分别于2014年7月—2018年10月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就职于山东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19年12月起就职于香港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近年来,他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和iScience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和香江学者等奖项;主要研究方向是类细胞器组装体构建及其在生物物理和仿生功能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3.凝聚体微米反应器的设计及其在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莫健斌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 内容摘要: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LLPS)是细胞中形成无膜细胞器(membraneless organelles,MLOs)的基础。作为MLOs的类似物,通过LLPS形成的人工凝聚体通常呈现出极简的细胞结构,具有与自然MLOs相似的物理化学优势,包括大分子的空间重组织和客体溶质的高效分配和富集。在本部分,我们设计了人工凝聚体作为微反应器,并探讨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首先,我们提出了一种通过LLPS构建基于氨基酸的凝聚体的设计框架,以及设计不同多响应凝聚体的策略。基于多响应凝聚体良好的荷载率和肿瘤渗透效率,我们将其用于药物递送和癌症治疗。此外,我们发现凝聚体中独特的微环境能促进神经退行性蛋白(包括Tau、α-突触核蛋白和Aβ)的生长。因此,我们在微流控芯片中开发了一种基于凝聚体的种子扩增测定方法,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分型。 报告人简介:莫健斌于2021年6月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2021年9月起就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近年来,他在Nature Communication,Angewandte(3篇)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9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授权1项。曾获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金奖等奖项;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无机材料和凝聚体微纳反应器的设计及其在癌症和帕金森综合征诊疗中的应用。 4.相分离聚合物液滴及其在核酸反应中的应用(郭伟博士,香港大学) 内容摘要:液—液相分离(LLPS)近年来被证明是形成细胞内无膜细胞器的基本机制,并为地球早期类细胞区室的组装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次报告会介绍我们关于分离型和缔结型的两种相分离模型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并探讨它们在调控不同生物化学反应中的作用。首先,我们展示了蒸发诱导的含有聚乙二醇和葡聚糖混合物的单相液滴中的液-液相分离。我们定量研究了由液滴表面非均匀蒸发速率触发的相分离动力学路径,以及液滴内部由马拉戈尼流驱动的流体动力学。这种由液滴蒸发触发的相分离系统与生命起源假设中的干-湿循环相兼容,具有作为早期原始细胞结构区室的潜力和功能。我们通过蒸发液滴内的核酸的定位和储存,体外转录以及核酸酶活性的增强来证明这种功能。同时我们还研究了短链RNA和聚赖氨酸的缔结相分离,并表明我们可以通过RNA结构折叠/展开引起的相互作用的改变来在很宽的范围内调节RNA-多肽凝聚体的材料属性,如固态或者液态。我们进一步表明,RNA-多肽凝聚体的可调材料属性可以增强RNA适配体的富集,并调节RNA裂解反应。总之,我们的结果表明,液-液相分离及其产物的性质可以通过外部非平衡条件或者内部具有序列依赖性的分子相互作用来调节。 报告人简介:郭伟于2015年6月—2018年3月分别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21年12月获得香港大学博士学位;2022年1月起就职于香港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并于2023年12月起担任香港大学研究助理教授。近年来,他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ACS, Angew.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软物质液滴,微流控及其在核酸适配体筛选中的应用。
购买下会员支持下吧...用爱发电已经很久了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