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支持让我们有继续维护的动力!会员畅享查看所有预告
立即购买
关于举行2023-绿色低碳合成化学前沿研讨会系列报告的通知
- 来源:
- 学校官网
- 收录时间:
- 2023-11-16 09:18:50
- 时间:
- 地点:
- 报告人:
- 学校:
- -/-
- 关键词:
- 简介:
- -/- 50
报告时间:2023年11月28日8:15—18:50 报告地点:逸夫工程馆四楼会议室时间报告题目报告人8:15-9:05过渡金属催化不对称碳氢键活化构建平面、轴和螺旋手性游书力(中科院上海有机所)9:05-9:55非NHC的卡宾催化黄湧(香港科技大学)10:10-11:00芳基功能分子的精准高效合成周强辉(武汉大学)11:00-11:50炔键的选择性硼氢化反应孙建伟(香港科技大学)14:30-15:20海南红树来源真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陈光英(海南师范大学)15:20-16:10Transition Metal-catalyzed Asymmetric Hydrophosphination汪君 (Jun Joelle Wang)(香港浸会大学)16:20-17:10二氧化硫参与的不对称磺酰化反应吴劼(台州学院)17:10-18:00Achmatowicz Rearrangement in Organic Synthesis童荣标(香港科技大学)18:00-18:50Stereoselective Heck reaction using Pd and Ni catalysts周建荣(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欢迎广大师生前往! 广东省功能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2023年11月15日 报告人简介:游书力,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南开大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上海有机所博士学位;然后到美国Scripps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加入GNF研究所担任PI。2006年4月加入上海有机所工作,2010年获杰青资助。发表SCI论文360余篇,他引2.4万余次,h-指数为91,编著英文专著2部,授权专利30余项。10余个催化剂和配体实现了商品化。曾获RSC Merck Award、中国青年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创新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首届科学探索奖等多个国内外奖项,并入选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目前担任JACS等杂志副主编,国际均相催化会议组委会成员。 黄湧,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199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02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Viresh Rawal教授;2002—2004年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David MacMillan教授。于2004—2009年在美国默克制药(Merck & Co.)研发总部担任高级研究员,从事创新药物研发工作。2009—2019年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担任教授、课题组长。于2019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目前担任教授,课题组长。研究领域为有机合成方法学与药物化学。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Organic Letters杰出作者奖、罗氏中国青年学者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 周强辉,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有机所副所长。现任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和泰康生命医学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化学会工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2001—200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2010年就读于上海有机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2015年在Scripps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15年6月加入武汉大学开展独立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生物活性分子的高效全合成、药物绿色工艺开发、目标导向与结构多样性导向的创新合成方法学研究以及相关的化学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等交叉研究。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项目,在Acc. Chem. Res.、Sci. Adv.、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等国内外化学领域主流刊物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5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5件。先后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2015年)、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2017年),湖北省化学化工青年创新奖(2019年),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2022年),武汉大学杰出青年(教职工)(2023年),202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孙建伟,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获得南京大学化学系的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2008—2010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开展博士后研究。2010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开展独立研究工作,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发展了一系列有机手性小分子和金属路易斯酸催化的新型成键反应,包括四元张力环的不对称开环、活泼中间体亚甲基醌的原位产生并不对称转化、以及炔烃的选择性官能团化反应。获得多项荣誉,包括皇家化学会会士、香港青年科学院院士、香港RGC杰出青年学者奖、Asian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 陈光英,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热带药用资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热带药用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海南省一流学科化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化学会理事、海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1990—1994年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1997年就读于四川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2003年就读于中山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香港城市大学做博士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热带药用植物、黎苗族传统药用植物、海洋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在bioorg. chem.、J. nat. prod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10多项科研奖励。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汪君,香港浸会大学教授。于兰州大学取得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香港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加入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2020年期间任职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2020年加入了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2023年晋升为教授。汪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不对称催化,有机合成方法学,植物化学及药妆化学。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了包括CCS Chem;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Catal.; Nat. Commun.; Sci. Adv.; Chem. Sci.; ACS Catal.等研究论文及综述70余篇,有2个美国专利和7个中国专利。2014年至今担任中国化学会女化学家委员会委员;2017获得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和ACP Lectureship Award (新加坡);2021获得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讲学学者;2022年入选香港青年科学院。 吴劼,台州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1995年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化学系;1995—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2000至2004 年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洛克菲勒大学(访问科学家)及VivoQuest, Inc.(研究员)从事有机合成、药物化学及相关研究工作,2004年9月回国加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2006年4月晋升为教授。2019年9月加入台州学院。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药物结构导向的有机合成方法学和药物合成工艺开发研究。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0年获“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2013年获“Dow Innovation Challenge Award”,2014—至今连续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16—至今连续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RSC)“Top 1%高被引中国作者”榜单;2022—2023年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现为多个学术期刊编委:“ACS Combinatorial Science”(2010.01—2020.12),“化学学报”(2021.04—2024.04),“Applied Sciences” (2021.01—至今),Journal of Sulfur Chemistry (2022.01—2024.12),“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2017.01—至今)。独立工作以来已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oc. Rev. 等国际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360余篇(其中IF>5.0论文230余篇),论文被引用18000余次,参与编写专著四本,独立撰写专著一本,获得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32项。 童荣标,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本科和硕士(200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于美国艾莫莉大学(Emory University)化学系攻读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师从Frank E. McDonald教授研究聚环氧化合物的仿生环化反应并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全合成,随后到美国费城的常春藤盟校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Amos B. Smith, III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2011)。2011年7月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 任终身轨助理教授(tenure-track),博士生导师,2017年7月晋升为长聘副教授,2023年7月晋升为教授(长聘教授)。课题组研究方向聚焦于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有机合成方法学、绿色化学、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研究,在本领域重要期刊(如Acc. Chem. Res., Nat. Commun., Nat. Chem. Biol., J. Am. Soc. Chem.,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Green. Chem., ACS. Catal., Org. Lett., J. Org. Chem., Chem. Comm.等)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通讯作者论文70余篇;专利10项。 周建荣,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研究员。1998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学士一等荣誉学位和2000年化学硕士学位 (导师: Prof. Teck-Peng Loh);在2005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有机化学博士 (导师: Prof. Gregory C. Fu)。2005—2008年耶鲁大学与伊州大学香槟分校Prof. John F. Hartwig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自2008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南洋助理教授、高级研究科学家 (2018—2019)、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2008—2013)。2019年回国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工作。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和手性药物合成研究,现在的研究课题包括金属钯和镍催化的不对称Heck反应、镍催化的不对称还原芳基化反应和镍催化的转氢化反应。已发表研究论文80多篇,总引用 5800 次、H-index 43。作为通讯作者已发表 J. Am. Chem. Soc. 9 篇和 Angew. Chem. Int. Ed. 25 篇。